1.     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
      岳陽正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    
      西藥藥品查詢
      請輸入您要查詢的西藥:
       
      中草藥查詢
      請輸入您要查詢的中草藥:
       
      草藥:黑大豆
      內容

      黑大豆
      (《本草圖經》)

      【異名】烏豆(《肘后方》),黑豆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冬豆子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

     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。

      【植物形態】大豆(《本經》),又名:大菽(《管子》)。
      一年生草本,高50~80厘米。莖直立或上部蔓性,密生黃色長硬毛。3出復葉;葉柄長,密生黃色長硬毛;托葉小,披針形;小葉3片,卵形、廣卵形或狹卵形,通常兩側的小葉為斜卵形,長6~13厘米,寬4~8.5厘米,先端鈍或急尖,中脈常伸出成棘尖,基部圓形、闊楔形或近于截形,全緣,或呈微波狀;兩面均被黃色長硬毛?偁罨ㄐ蚨涕,腋生,有2~10朵花;花白色或紫色;花萼綠色,鐘狀,先端5齒裂,被黃色長硬毛;花冠蝶形,旗瓣倒卵形,先端圓形,微凹,翼瓣篦形,有細爪,龍骨瓣略呈長方形,基部有爪;雄蕊10,2體;子房線狀橢圓形,被黃色長硬毛,基部有不發達的腺體,花柱短,柱頭頭狀。莢果長方披針形,長5~7厘米,寬約1厘米,先端有微凸尖,褐色,密被黃色長硬毛。種子卵圓形或近于球形,種皮黃色、綠色或黑色;ㄆ8月。果期10月。
    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。

      本植物的葉(黑大豆葉)、花(黑大豆花)、黃色的種子(黃大豆)、黑色的種皮(黑大豆皮)等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  【化學成分】含較豐富的蛋白質、脂肪和碳水化物,以及胡蘿卜素、維生素B1、B2、煙酸等;并含下列成分:㈠異黃酮類:有大豆黃酮甙和染料木甙。前者含量為0.007,水解后得大豆黃酮和葡萄糖;后者含量為0.01~0.15%,水解后得染料木素和葡萄糖。㈡皂甙:有大豆皂醇A、B、C、D、E5個甙元,與甙元結合的糖有葡萄糖、木糖、半乳糖、阿拉伯糖、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,甙元與糖的比例為1:1。在脫脂的大豆粉中,皂甙的含量約0.60%。此外,尚含膽堿2.06~2.90毫克/克,葉酸2.30微克/克,亞葉酸0.74微克/克,泛酸13毫克/公斤左右,生物素750毫微克/克,維生素B12_0.008微克%,唾液酸0.04%左右。大豆的水解產物中含乙酰丙酸0.971~3.559%。

      大豆脂肪油成分參見"豆油"條。大豆皮成分參見"黑大豆皮"條。

      【藥理作用】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黃酮及染料木素(水解產物),兩者皆有雌激素樣作用(口服2.5克/小鼠/天,6天后測子宮重量),其作用強度為染料木素:鷹嘴豆芽素A:大豆黃酮=1.5:1.0:0.4,但也有認為大豆黃酮作用強于另外兩者的。大豆黃酮對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,口服或腹腔注射時雌激素樣作用相當于二乙基己烯雌酚的0.00001。家畜食入過多含此類異黃酮之飼料,可能對其生理功能發生某種影響。大豆黃酮對離體小鼠小腸有解痙作用,共效力為罌粟堿的37%。

      【性味】甘,平。

      ①《別錄》:"甘,平。"

      ②《醫林纂要》:"甘咸苦,寒。"

      【歸經】入脾、腎經。

      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少陰經。"

     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、腎三經。"

      ③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足少陰、厥陰經。"

      【功用主治】活血,利水,祛風,解毒。治水腫脹滿,風毒腳氣,黃疸浮腫,風痹筋攣,產后風痙、口噤,癰腫瘡毒;解藥毒。

      ①《本經》:"涂癰腫;煮汁飲,止痛。"

      ②《別錄》:"逐水脹,除胃中熱痹,傷中淋露,下瘀血,散五藏結積內寒,殺烏頭毒。炒為屑,主胃中熱,去腫除痹,消谷,止腹脹。"

      ③崔禹錫《食經》:"煮飲汁,療溫毒水腫,除五淋,通大便,去結積。"

      ④孟詵:"和飯搗涂一切毒腫;療男女陰腫,以綿裹納之;殺諸藥毒;和桑柴灰汁煮之,下水鼓腹脹。"

      ⑤《食療本草》:"主中風腳弱,產后諸疾;若和甘草煮湯飲之,去一切熱毒氣,善治風毒腳氣;煮食之,主心痛,筋攣,膝痛,脹滿;殺烏頭、附子毒。"

      ⑥《本草拾遺》:"炒令黑,煙未斷,及熱投酒中,主風痹、癱緩、口噤、產后諸風。"

      ⑦《日華子本草》:"調中下氣,通經脈。"

      ⑧《綱目》:"治腎病,利水下氣,制諸風熱,活血。煮汁,解滴石、砒石、甘遂、天雄、附子、射罔、巴豆,芫青、斑蝥、百藥之毒;治下痢臍痛;沖酒治風痙及陰毒腹痛。"

      ⑨《本草匯言》:"煮汁飲,能潤腎燥,故止盜汗。"

      ⑩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黃疸浮腫,腎虛遺尿。"

      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揚,0.3~1兩,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摻或煮汁涂。

      【宜忌】①《本草經集注》:"惡五參,龍膽。得前胡、烏喙、杏仁、牡蠣良。"

      ②《綱目》:"服蓖麻子者忌炒豆,犯之脹滿;服厚樸者亦忌之,動氣也。"

      【選方】①治卒腫滿,身面皆洪大:大豆一升。以水五升,煮二升,去豆,納酒八升,更煮九升,分三、四服,腫瘥后渴,慎不可多飲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      ②治腳氣入腹,心悶者:濃煮大豆汁飲一大升,不止更飲。(張文仲)

      ③治小兒丹毒:濃煮大豆汁涂之良,瘥,亦無瘢痕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  ④治痘瘡濕爛:黑大豆研末敷之。(《綱目》)

      ⑤治小兒湯火瘡:水煮大豆汁涂上,易瘥,無斑。(《子母秘錄》)

      ⑥治消渴:烏豆置牛膽中陰干百日,吞之。(《肘后方》)

      ⑦治腎虛消渴難治者:天花粉、大黑豆(炒)。上等分為末,面糊丸,如梧桐子大,黑豆百粒(煎)湯下。(《普濟方》救活丸)

      ⑧治小兒胎熱;黑豆二錢,甘草一錢,燈芯七寸,淡竹葉一片。水煎服。(《全幼心鑒》)

      ⑨中滴石毒:以大豆汁解之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      ⑩中巴豆毒:大豆汁解之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

      【名家論述】①《本草拾遺》:"大豆炒食極熱,煮食之及作豉極冷,黃卷及醬平。"

      ②汪穎《食物本草》:"陶華以黑豆入鹽煮,常時食之,云能補腎。"

      ③《綱目》:"黑豆入腎功多,故能治水,消脹、下氣,制風熱而活血解毒,所謂同氣相求也,又按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,予每試之,大不然,又加甘草,其驗乃奇,如此之事,不可不知。"

      ④《本草經疏》:"大豆,岐伯云生溫熟寒。藏器云生平,炒食極熱,煮食極寒。觀《本經》及孟詵云,生搗涂腫毒,則生者非溫矣!督洝酚衷,炒為屑,主胃中熱,則炒者又非極熱矣。應是生平,炒溫,煮寒無疑。"

      ⑤《本草匯言》:"黑大豆,解百毒,下熱氣之藥也?娛显,善解五金、八石、百草諸毒及蟲毒,宜水浸,生搗作膏,白湯調服一合。又去風,利水,散熱,故風痹癱瘓方中用之,黃痘水腫方中用之,煩渴熱結方中用之。又煮熟食之則利腸,炒熟食之則閉氣,水浸、生搗食之解毒,敷之肉上散癰腫。但性利而質堅滑,多食令人腹脹而利下矣,故孫真人曰,少食醒脾,多食損脾也。"



           
      CopyRight 2019-2020 岳陽正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
      電話:0730-8377609,0730-8377600 傳真:0730-8377609 郵箱:457018560@qq.com
      地址:岳陽市岳陽樓區東茅嶺路46號老衛生局六樓 郵政編碼:414000
      社會信用代碼:91430602740605830J 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:(湘)-經營性-2019-0033  
      經營性網站備案:湘ICP備19020522號
      国产AV高清无亚洲